P-L-P 小站

2012-02-20 升級至 3.0.10
現在的時間是 2024-12-05, 11:43

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+ 8 小時




發表新文章 回覆主題  [ 1 篇文章 ] 
發表人 內容
 文章主題 : 投資基金 真正的受益人是誰?
文章發表於 : 2005-11-09, 15:40 
  投資共同基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?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是穩健的獲利,或是內心的滿足等,因為除非是出自於基金公司自己的宣傳文稿,或是他們替客戶執筆的經驗談,否則一般人必定是一臉茫然。不過最直接的答案,可能就是每個月一次的對帳單。上面會載明受益人是誰,擁有多少單位,以及呼籲大家淨值愈低、就愈不能贖回等訊息。但最重要的還是投資損益欄(有些基金公司可能會選擇性地省略此欄),相信目前還在投資基金的人,結果多半是負數。也就說明了此位基金投資者,其實並非是受益人,而是受害者。真正的受益人是誰?恐怕就是那些積極促銷基金的銀行、投信和投顧了。

  理論上,投資基金對投資人應該有不少好處。例如投資門檻低、專業管理、懶人也能理財等。但從實際的情況來看,不知有多少人是滿懷期待地買進,最後卻只能怨歎自己沒有賺錢的命。其實,許多人在買進基金後,未必不曾享受過淨值上漲的樂趣,但多少人能夠見好就收?而且基金淨值也不像股票的價格,可以判斷出高檔或低檔;基金公司也不可能建議投資人逢高了結,所以投資人在經歷過一段紙上富貴後,就開始變成受害者,在被迫長期投資的駝鳥心態下,部份人期望能夠回本就好;但奈不住性子,敗興贖回者也大有人在。

  為什麼基金無法替投資人獲利?因為他們所謂的專業,也比一般人高明不到哪去。基金業者為吸引更多的新資金,常常必須和同業在短期績效上一較高低,基金經理人必須淘汰手中的弱勢股,搶進市場上的熱門股,否則在短期績效上就很難追過其他基金。在如此追高殺低的操作下,不但手續費大增,價差的損失也很驚人,對長期績效絕對有不利的影響。而且,基金經理人為了有突出的表現,押寶心態也就因運而生,反正押對寶就會聲名大噪;至於押錯寶就自認倒楣,投資本來就有風險,健忘的投資人最後終會諒解。由於基金的操作績效受市場影響很大,使得過去績效對未來並沒有太大的參考性,也造成基金投資者傾向買進短期績效較佳的基金,因為只要基金的短期績效良好,往往就會對長期績效有灌水的效果。例如在今年前二年績效原本為-10%的基金,只要今年漲70%,過去三年的年平均報酬率就能變成+20%,短期績效的異軍突起,造成長期績效也很優異的假象,難怪基金業者對短期績效的追求不遺餘力,著眼點只在於基金的銷售量,至於投資人的權益何在?投資人只有自己擦亮眼了。

  另一個使基金投資難以獲利的原因,是共同基金的先天限制。由於共同基金(開放型)隨時可接受投資人申購與贖回,固然滿足了投資人變現的需求,但這樣的美意,卻直接減損了投資人的獲利。為了因應隨時出現的贖回需求,基金的現金必須維持一定的水準,以免屆時入不敷出,因此基金資產無法完全用以投資,當然對績效有不利的影響。更糟的是,在市場大好時,新進資金大幅湧入,不但稀釋了原有投資者的獲利,更由於股價已高,本質佳的股票價格早已反映,所以基金被迫買進一些本質差、價格反映慢的股票;而在市場大跌時,贖回的壓力大增,若現金水位不足,還必須賣出一些本質較佳的股票,因為本質不佳的股票往往在大跌時乏人問津,根本無法變現。投資人資金頻繁進出的結果是,基金往往持有較多本質不佳的股票,績效不盡理想,也是很自然的。

  既然基金並無法在績效上為投資人帶來多少好處,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想投資基金?因為銀行、投信、投顧等投資機構,為了提高銷售量,利用各種促銷手法,例如手續費打折、贈送小禮物等方式,把基金塑造成像手機、Hello Kitty一樣的熱門商品,來刺激投資人的購買慾。同時,這些投資機構明明知道基金過去的績效不能代表未來,但還是假設基金每年都會有15%的報酬率,鼓勵投資人以基金投資來儲備退休金、子女教育基金等理財規劃,而且有意無意地暗示投資人,每月只要三千元投資基金,好像什麼理財計劃都能達成一樣。但實際的狀況是,很少有基金的年報酬率可以達到15%的水準,甚至能讓投資人不賠錢的都是異數。只是投資機構為了手續費收入,仍不斷利用各種管道,向大眾催眠基金投資的神效。

  基金投資在蔚為風潮後,投資機構繼續利用群眾心理,也就是愈多人買的東西愈好的行銷手法,大賺手續費,卻忽略了基金畢竟是金融商品的事實:短期績效愈高、愈熱門者,淨值重挫的機率愈高。所以東南亞、歐洲、科技、日本基金,接連使投資人損失慘重,投資機構不但飽賺手續費,還以投資本來就有風險、投資人必須自行負責來搪塞其辭,投資人只能自歎倒楣;而為了安撫投資人,投資機構更是大聲疾呼,基金淨值下跌,繼續投資可以降低成本,希望降低投資人的贖回量,以免基金公司的管理費收入減少。在全球股災後,目前又猛推債券、能源、醫療等短期相對抗跌的基金,來轉移焦點,繼續吸引未曾遭受虧損的投資人。

  這種作法似乎有些違背良知,但為何投資機構樂於此道?俗話說:「殺頭的生意有人作,賠錢的買賣沒人幹。」如果投資人都不買進賣出基金或股票,投資機構生意何來?因此銀行、投顧積極鼓吹客戶搶進殺出基金,賺取手續費;投信或基金公司,則是手續費及管理費兩頭賺,投資人短線進出或長期投資,對其均有利。和一般商品比較起來,投資機構賣基金可以說是穩賺不賠的買賣:投資人買進時就需付清手續費,而且無論投資結果是獲利還是虧損,都不得異議,不像一般買賣業,商品若不符客戶需求,還能要求退貨。除了手續費外,投資人自買進基金的第一天起,就必須天天支付投信或基金公司管理費,持有期間愈長,管理費的支出就愈高,當然投信或基金公司會強調長期投資的好處,因為無論投資人是套牢或獲利,多投資一天就多一天收入,何樂而不為?投資人惟一的應對之道,就只有贖回了。只是,除非未來絕不投資基金,否則投資人還是躲不掉這些須付給投資機構的手續費及管理費。

  如此看來,投資基金真正的受益人,並不是投資人本身,而是這些賣基金的投資機構。這也是這幾年來,國內投信由4家變成40多家,而海外基金業務也成為銀行一大獲利來源的主因。是以許多銀行鼓勵其定存戶解約,將資金轉進海外債券基金,獲取更高的收益。衍生而來的問題是,這些債券基金的淨值都是會波動的,收益較高的代價是本金可能減少的風險。近來國內銀行銷售量極佳的某支海外債券基金,其淨值在一個月內,即下跌近10%。但銀行及投顧在手續費收入的誘惑下,仍然大無畏地鼓吹客戶買進,究竟投資人是受益人、還是受害者,仍是未定之數,但對投資機構而言,手續費收入早已經落袋為安了。

  投資人只能投資基金嗎?當然不是,但在投資機構大量的廣告、促銷及「專業建議」下,許多人以為,除了投資基金外,自己是很難在股市投資中獲利的,而且也擔心自己的專業程度或時間不夠,將錢交給基金公司好像是最便捷的投資之道。其實不然,金融市場制度的缺失,以及業者間的惡性競爭,卻提供個別投資人在股票投資上的許多優勢。美商麥格羅‧希爾台灣分公司,以標竿投資策略為主題所出版的新書中,將對此有深入地說明。

  嘉鼎資產管理集團指出,理財投資的目的,在建立長期的投資組合,利用時間的複利效果,來抵禦物價上漲對財富的侵蝕,千萬不要以為買基金就是投資的代名詞。因為以長期來看,基金投資組合所創造的報酬率,很容易就被手續費及管理費所消耗殆盡;更何況基金為了短期績效,常常犧牲了長期的獲利。最佳的投資之道,還是逢低買進世界級、管理績效良好的股票,長期持有,切勿在市場流行的熱門基金中迷失了投資的方向。

  許多投資人買基金的目的,是為了分散風險,所以無論基金資產規模大小,投資組合中高達數百支股票者,並不罕見。史上惟一以股票投資成為世界首富的巴菲特,即對投資人提出忠告:投資股票最大的風險只在於買進成本過高。若買進價格偏高,買幾百支股票或基金都無法分散風險;但如果只買進價位偏低的股票,就算只持有一支,也沒有什麼風險可言。巴菲特四十年的投資生涯中,所投資過的股票也僅有十幾支,而且每支股票的投資期間都長達五年以上。在投資上,有誰能反駁這位大師級人物?惟一想抗議的,可能就是銀行、券商、投信、投顧等投資機構了,如果投資人都見賢思齊,他們的手續費及管理費收入,也就沒什麼成長的空間了。

  其實,投資獲利的關鍵,完全是取決在投資人手裡,而且只是一個觀念上的抉擇而已。究竟投資人要迷眩於投資機構營造的氣氛中,買進最熱門的基金?還是著眼於長期收益,選擇價位偏低、本質良好的公司來投資?就看投資人是想讓投資機構繼續扮演受益人的角色,還是希望由自己來主導投資的結果?嘉鼎財務管理顧問公司建議投資人,在投資組合的規劃上,可向適合的財務管理顧問尋求諮詢,避免被投資機構為賺取手續費,而提出違背良心的建議所害。但投資人也不必為投資機構的生計擔心,因為在投資組合規劃完成後,投資人仍需透過投資機構下單交易,不但最能符合投資人本身的利益,也可讓投資機構始終都是受益人的局面有所改觀。


回頂端
  
 
顯示文章 :  排序  
發表新文章 回覆主題  [ 1 篇文章 ] 

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+ 8 小時


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
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
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
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
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

搜尋:
前往 :  
cron
Powered by phpBB® Forum Software © phpBB Group
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